2月16日中午,大年初七,云南昆明,来度假的罗晓明带着妻女,在小馆子点了一份米灌肠。这种用猪血做成的当地小吃通体漆黑,闻上去有点腥,但罗晓明这个四川人吃得很香。吃完午饭,就得开车回成都。25号又要飞往国外,同客户洽谈。“有啥吃啥,从来不挑”,罗晓明有一副好肠胃完全属于“革命需要”:身为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分公司副总经理,往来于40多个国家(地区)之间,入乡随俗是必须的。
开拓海外火力发电市场,是罗晓明的工作。“如今海外火电市场的‘含金量’绝不亚于国内。”国内火电装机容量增速在放缓,而南亚、东南亚、中东等市场却对火电装机有较大需求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东方电气国际工程公司销售收入目标为100亿元。海外市场真要拿下,“至少要过三道关”。
第一关技术实力
上世纪80年代,企业出口的火电设备多在50MW以下,而欧美300MW量级的技术已较为成熟。1992年,罗晓明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份出国差事,就是充当翻译,陪公司技术人员赴德国采购设备。“外国人问起,你都在买设备,为啥要用你的产品?我一想,自己都觉得有道理。”罗晓明笑言。
技不如人,只有苦练内功。2000年后,通过引进吸收、自主创新,企业掌握了火电主机、辅机方面成套设备的制造技术,和欧美产品相较,性能相当,价格却能便宜很多。有了底气,企业开始主动出击,辗转于越南、印度、土耳其等国,频频参与国际竞标。
虽然身怀技艺,在国际舞台上,企业仍然屡屡受挫:2003年,东南亚某国家的2X300MW火电站招标,东方 电气产品优势明显。但当地政府以无相关经历为由,取消东方 电气的竞标资格。不得已,企业只得与业内知名的国外公司合作,才拿下订单。“煮熟的鸭子,活生生飞了一半。”
第二关行业认同
罗晓明说,电力行业对实践经验尤为重视,欧美、日本等国企业浸润多年,成功案例丰富,信誉度高。相比起来,国内企业起步晚,“海外客户拿名片一看,没听说过东方 电气。再一问,又缺乏实战经验,这很难取信于人。”
见招拆招,罗晓明的策略,是用样板工程来撬开各国市场大门。他需要一个展示实力的机会。
机会来得很快。2004年,印度西孟加拉邦要建300MW量级火电站。凭借优势明显的性价比,东方 电气在公开招标中击败本地巨头——印度重工,获得总承包资格。36个月后,项目完工,创下印度同等级电站从中标到发电的最快纪录。印度市场,随之打开:发电项目纷至沓来,迄今已达16个。
沙特2X630MW项目、伊朗4X325MW项目……一个个样板工程,成为东方 电气的新名片,助海外各地市场迅速增长:“十二五”期间,企业把销售收入目标定在了100亿元。
第三关地域差异
地域差异,体现在法律、文化等各个方面。以印度为例,当地实行预付-退税的税收体制,规则远较国内繁琐;劳工保护政策令中国工人入境艰难;节假日多,工会活动频繁。企业如应对不当,将蒙受直接损失。
“面对地域差异,要做两手准备。”罗晓明说,一方面知己知彼:进入一个新市场,雇佣对当地情况熟悉的律师和会计必不可少。项目管理人员也要借助多方资料,了解情况。
另一方面,东方 电气拟在各国建立子公司,推动企业本地化。和过去办事处相比,子公司属于所在国的独立法人,可绕过国产化率等政策门槛,获得劳工、税收优惠;同时为市场开拓、跟踪服务提供实体支撑。虽然维护成本更贵,“但这笔钱花得值!”
2013年,东方 电气在深耕南亚、东南亚市场的同时,将努力进入非洲、南美乃至欧洲市场。“做好两手准备、过好第三关,就成了今年的重要工作。”罗晓明说。如今,东方 电气印度子公司已建立,印尼、越南子公司也在准备当中。